雖說現在我們很容易買到各式各樣的能量棒食物,但它們總是有個起頭。在 Wiki 百科裡正好有相關的資訊,這種型態的食物,最初是美國有家食品公司,開發給 NASA 的食物,用途是要讓太空人在太空的時候吃,小小一支,就能提供相當的能量,以及維持生理運作的維生素與礦物質。
大概在 1960 年代,該食品公司,以「太空食物棒(Space Food Sticks)」的品名,開始鋪貨到一般的消費市場上,接著就隨著時代的演變,也延伸出許多不同的變化型式。
能量棒 (Energy Bar) 是一種由穀物、微量營養素和香料成份做成,能快速提供能量的一種補充食品。許多能量棒產品,通常會根據目的與想要宣稱的機能,額外添加蛋白質、碳水化合物、膳食纖維,或是其他營養素與機能性素材,但其實市面上很多食品都可以被稱作為「能量棒」。
都是能量棒
從我們小時候常吃的七七乳加巧克力、士力架、大豆營養棒,還有近些年出現的穀物棒、堅果棒,或是蛋白棒…等等,不管是哪一種稱呼,基本上大多符合 Energy Bar 的定義,所以都可以算是能量棒的一種,只是構成的主要材料,或想要強調的營養素不同,而有了不同的「種類」;其中穀物棒、堅果棒和蛋白棒是最近幾年來,相對較新的題材。
單從包裝看,它們可能長得很像,但由於各自強調的營養重點不同,因此適合吃的場景也會跟著有些不同(但也會有重疊的地方),為了幫助你在購買能量棒的時候,有更多的背景知識,我們從台灣市場上,蒐集相關的產品,從主要成分與三大營養素含量,來做分析與建議。
穀物棒
能量的來源就大多來自穀物,好比燕麥、糙米,有些會加入果乾,通常能提供較多的膳食纖維;此類食品的蛋白含量較少,但由於澱粉是相對容易消話吸收的能量來源,穀物棒可以快速供應能量。
堅果棒
能量來源主要來自於油脂,蛋白質含量在穀物棒與蛋白棒之間,約在 5 ~ 7 公克,除了能提供能量,堅果也能提供一些維生素與礦物質,以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。肚子餓的時候吃,在果腹的同時,也補足日常營養攝取的不足,特別是礦物質與必需脂肪酸。
蛋白棒
拜健身風氣所賜,蛋白棒可說是能量棒商品的新戰場。
蛋白棒產品的能量通常還是碳水化合物為主力,但蛋白質的含量會明顯高於前兩類,每一份蛋白棒提供 10 公克以上蛋白質的產品很常見,甚至是超過 20 公克的產品也有,它們的蛋白質主要來自於大豆蛋白和多種乳來源蛋白質,例如牛奶蛋白、酪蛋白、乳清蛋白、分離乳清蛋白…等。
「機能」能量棒
隨著類似訴求的產品越來越多,為了做出差異化,開始有產品加入「機能」的要素;也就是用保健食品的思維來設計能量棒,以協同、輔助的設計思維,來強化產品的可能性。
就以蛋白棒為例,如今要做一款能幫助運動者有更好的表現、不容易疲勞,或是在運動過程中有更好的能量運作的產品,那可能會加入 BCAA 近一步幫助肌肉合成、綠茶與其他植物多酚可以發揮抗氧化、減少疲勞與促進體內一氧化氮生成、牛磺酸調節肌肉細胞粒線體、GABA 幫助穩定情緒與專注。那麼,如果你也加入了運動的行列,想試試能量棒的話,那麼不妨試試有機能概念的產品!
還是老樣子,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運動科學知識以及本篇文章更深入的內容,前往 Betery運動誌 看更完整的介紹吧,如果看完本篇介紹能讓你對能量棒、蛋白棒、穀物棒的差異有初步的了解的話,那就太好了!
耐力甜膠囊系列
Betery耐力甜膠囊 (機能夾心軟糖)(15顆/袋)
NT$ 400
NT$ 380
Betery咖啡因甜膠囊(機能夾心軟糖)(15顆/袋)
NT$ 349
NT$ 332
Betery耐力甜膠囊(箱購)(12袋/箱)
NT$ 4800
NT$ 40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