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天跟 Betery 的夥伴們分享新產品配方的設計概念時,有同事對配方中有維生素 D,提出了疑問,她說「那些經常跑步的人,不是都會曬到太陽嗎?為什麼還會缺維生素D 呢?」

關於這個問題,且讓我用兩個面向來探討:

第一、飲食與血中的維生素 D

根據最近一次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(2017 ~ 2020 年)的結果,國人每日維生素 D 攝取量都未達足夠攝取量(Adequate Intake, AI,請看補充說明)。雖然吃不到 AI 不見得會影響到我們的健康,但可以確定的是,所有年齡層、性別的國人,飲食攝取到的維生素D 量不太多。

2017-2020 國民營養健康狀況邊謙調查-維生素D 攝取量

飲食的維生素 D 攝取不足,嚴格來說其實沒什麼關係,只要有足夠的日曬,基本上,我們的皮膚能合成所有身體需要的量,就算都沒吃含有維生素 D 的食物,也不會有影響;只是從國人血中的維生素 D 濃度來看,或許也大家都沒有曬夠吧。

目前將血清維生素 D 濃度 < 20 ng/mL 定義為缺乏,20 ~ 30 ng/mL 之間為邊緣缺乏。根據國民營養健康調查況狀調查報告(下圖),你能看到女性邊緣缺乏與缺乏的情形要比男性要來得多,不過 13 ~ 64 歲之前的男性也應注意維生素 D 缺乏的問題,特別是從事耐力運動的人,運動之後的免疫機能與肌肉修復,維生素 D 也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,關於這方面,請見《維生素D 幫助骨骼肌再生與維持粒線體健康》有深入的探討。

2017-2020 國民營養健康狀況邊謙調查-維生素D 血中濃度

第二、皮膚要曬有紫外線的陽光才能產生維生素 D

相較於男性,女生比較有防曬的生活習慣,不管是塗防曬還是隨身攜帶陽傘;雖然我們都說皮膚曬太陽會合成維生素 D,但嚴格說起來是陽光裡的紫外線,然後呢,一天裡面,並不是看到陽光就一定有紫外線,像是日出或黃昏時刻,這些時間裡的陽光,基本上是沒有紫外線,你可以看手機上的天氣,往下滑會有當下的紫外線強度。

然後,你會發現在出太陽的時候,早上 9 點之後,紫外線開始變強直到中午到下午三點期間,紫外線強度最強,接著開始快速減弱到沒有;很多跑者會在早上或傍晚跑步,跑再久,皮膚都不會合成維生素 D,而這也是我回給同事的看法。

皮膚曬到有紫外線的陽光,可以說是兩面刃 — 「讓皮膚合成紫外線」和「曬傷皮膚/光老化」。那麼我們是否能只要曬出身體需要的維生素 D,並且不會引起肌膚傷害的接觸陽光嗎?

答案是… 有的!

如何精準曬出你需要的維生素 D?

2016 年有一篇發表在《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》上的研究,給了很好的指引。

這篇研究以日本人為對象,調查不同紫外線強度、皮膚曝曬面積,要曬多少時間才會曬傷,以及皮膚要產出 400 IU 得曬多久時間。

該研究值得參考的地方在於日本人的皮膚類型跟我們接近,大多是 Type 3,也就是表皮裡黑色素含量相近。由於黑色素會吸收紫外線的能量,表皮裡黑色素越多的話,就會影響到皮膚合成維生素 D 的效率。

研究設定參與者曝曬 UV 的面積為 600 與 1200 平方公分,接著就是看下面這張表了!比如說,紫外線強度 3 的時候,皮膚曬傷的時間是 66.7 分鐘,兩種曝曬面積產出 10 微克維生素 D 的時間分別是 25.2 與 12.6 分鐘(成線性關係)。也就是說,在我們露出適當的皮膚面積,就能在曬傷前,產生這天需要的維生素 D。

維生素 D-曬傷-合成量-時間

最後,天氣不好沒有出太陽的日子或是有太陽卻沒辦法好好出去曬的時候,就記得從食物或是含有維生素 D 的補充品獲取吧!

補充說明

補充一、什麼是 AI 呢?

就是研究數據還不夠,目前還沒有辦法訂出平均需要量 (Estimated Average Requirement, EAR) ,沒辦法決定建議攝取量,因而從實驗或觀察研究的數據,估算得到的攝取量。

從預防營養缺乏症的角度,評估特定年齡層或性別健康人群的營養素需要量,滿足健康人群 50% 人的一日攝取量就是 EAR。另外,我們也會很常看到建議攝取量(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, RDA),RDA 能滿足特定年齡層與性別健康人群中 97 ~ 98% 的人一日需要的攝取量。

補充二、皮膚分類

文中提到皮膚種類是一種根據膚色分類的方法,下圖膚色由淺到深,將膚色分成 6 型,台灣人大概落在第三與第四型。

維生素 D-皮膚分類

參考文獻與資料

你可能也會有興趣